理解老子讲的:
恒无欲,以观其妙
恒有欲,以观其徼
无为而无不为
下面视频中,如果我出一个题目,就是要你注意数一下白服的人之间传球了多少次。
看完视频后,在观看者中主要有两类人群:
一种是带着提出问题的人去看视频,他们观察到白衣服人之间传球了15次
一种是不带着这个问题的人去看视频,他们是泛泛而看整体而看,他们应该是不知道传了多少次球,然而他们却观察到传球过程中,有只大猩猩加入到了人群中。而这个奇特的地方没被第一种人发现。
恒无欲,以观其妙
其实指的就是上面的第二类人,无欲就是没有目的。
当我们没有目的来看,看的就是整体,这样可能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
例如第二类人能发现视频中出现的黑猩猩。
恒有欲,以观其徼(jiao)
指的是第一类人。
有欲,指的是带着目的。第一类人就是带着明确的目的,要数白色衣服人之间到底传了多少次球。
徼指的是边界,就是区别、分别。
第一类人就是把全部的意识放到了白色衣服人传球的这样一个场景中,而跟其它的场景区分开来。
其实整个视频都投入了大家的眼中,只不过大家的意识的关注点不同。
无欲的人是把意识放到了整个场面中。
有欲的人是把意识放到了固定的目标中,也就是做了区别。
以观其徼,就是把意识关注到的目标跟其它的区别开来,其它的就没有在意了。
就没有注意到妙了,而妙呢,也没能注意到徼。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经常出现的。
比如说我们去看学校组织的表演,如果表演里如果没有自己认识 的人、或者特别想关注的点,我们就是会对整个表演做出一个欣赏。
而如果表演里有我的孩子在,则我的注意力就会在孩子身上,可能会忙于给他特写拍照等。
这就是无欲与有欲所观察到的、体会到的不同之处。
有欲与无欲,都是指的目的,到底有没有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
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再来看无为而无不为是啥意思。
无为的前提就是无欲,也就是没有目的。
我无为,就是我无欲,也就是我没有目的。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是没有具体的目的。
这样做的结果,最终会无不为。
可能有人会认为,你的无为,最终目的就是无不为。也就是什么都为了。
这样听上去,好像无不为就是无为的目的。
而老子思想中所想表达的无不为其实是结果。
结果与目的 地差别是非常精妙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你就是喜欢读书,就是喜欢钻研,你沉浸在这种过程中,但是后面通过读书与钻研自然而然的赚到了钱和生活物资,这一种就叫做结果。
还有一种行为是,我定好目标,我要干什么,我以后要以此为谋生,读书钻研只是我的手段,这个就是目的。
老子思想强调的就是,我们通过没有目的去做一件事情,最终也会达成这样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并不是我的目的,它是自然而然达成的,这是一种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到这样的结果。
以上三句,是老子思想最主要的体现之一。
相信大家现在应该完全明白了。
但是这个明白可能只是建立在知的层面上,不代表能做到知形合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有身体、肉体,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知形合一,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