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内容简介:
电影《国王的演讲》,故事主角就是乔治六世。由于拥有一 个像爱德华王储这样优秀的哥哥,自小害羞、口吃的“伯蒂”(乔治六世的昵称)看起来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随着老国王身体衰弱,日益增加的公共责任落到了伯蒂身上,也因此,他开始了与口吃的艰难抗争,并找到了“民间医生”莱纳尔·罗格,两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了终生友谊。爱德华逊位后,伯蒂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两年后,二战爆发。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克服了口吃,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圣诞节演讲,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成为二战中激励英国人斗志的重要因素。
这篇电影的网上影评多是从人格、责任、担当方面描写男主角的励志形象。勇哥独树一帜,从社交恐惧症的角度解读下这部电影。
(1)被人们过份关注与期待是社恐们不可承受之重
电影开始,伯蒂拿着演讲稿准备登台,他的随从伍德郑重的介绍演讲前要注意一定要等红灯亮起再开始演讲。接着大主教送上自己的祝福,“您肯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然后镜头跟随着伯蒂那晃动着的、忐忑不安的背影一步步走向主讲台,台下成千上万的臣民们看到王储就位,集体转身对他行注目礼。伯蒂局促不安的立在那里,这时候红灯亮过了好多次了,伯蒂憋到极点终于使出全力开口了,他只说出了一个词,就再也无法发声了。镜头转到伯蒂的王妃,她难过的侧过头去,台下的大臣公爵们也尴尬的低下头去。
影片对于社恐们在这种场景下内心的焦灼不安和恐惧焦点做了精准的捕捉。
正常人对这种镜头不会有心绪起伏,但是对于社恐们来说,这段镜头有强烈的共鸣。
在凡是在集会中突然自己要置于大众的焦点的时候社恐们就是这种感觉。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场景,工作的会议、年终宴获奖感言、以及我们大中华的酒文化等等。
这种场景下,小心脏狂跳,呼吸急促,如同即将付死一般恐惧。
明明知道会失败,却不得不去体验失败,这样又加剧了对这种场景的恐惧。这种痛苦就如同当时演讲的伯蒂。
(2)不管视恐们的身份地位与年龄怎样,心中总住着一个小孩,经常暴发出强烈的无助感
片中第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伯蒂满口满口的玻璃球,
在医生极力的催促下,努力地发出了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继而难过地低下头,又迅速地扬起,无奈焦虑地看了医生一眼,忍耐,忍耐,终于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在这个场景里,医生始终站立,伯蒂坐在椅子上,多个仰拍医生的镜头和俯拍伯蒂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伯蒂其实是极端无助的,他的暴怒既是对这种压力和痛苦的反抗,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所以他才会不时地看向后方的妻子和旁边医生。他像一个溺水者,挣扎呼吸,等待救援。
社恐们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小孩,这不是勇哥的比喻,当我闭上眼睛努力回忆我的童年时,一个作业不会做不能回家的小孩闪过脑海,他的同桌正在讽刺近挖苦他,“老师说了,这个题你肯定不会做”,那个小孩好无助和焦虑。
这种无助和焦虑的感觉在以后十年、二十年、甚至再长,在我的身上不会有所变化。
社恐们的童年对成年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你仔细想想童年的自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我们,究竟有多少个性至今还在我们身上保留的?结果只会让你惊讶!
对于社恐们来说,成长只带来了知识、阅历、理性的提升,心中的那个小孩却没有再长大。
(3) 症状不是用来战胜的,重要的是你的生活跟症状没有关系
片尾的伯蒂在莱昂纳尔的“圈圈点点”中略显缓慢地艰难演说,全英国人民听到了他这篇鼓舞人心的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的演讲。影片的最终,伯蒂轻吐一口气,带着王后和女儿们走向群众,挥手致意。这个男人仍然有些拘谨,有些紧张,可能永远不能成功地活泼起来,但是无妨,因为他毕竟超越了自己,履行了责任。他涅槃重生了,成功地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国王,而不是笑柄。
看到这里,勇哥早已热泪盈框,这是个超越你自己的故事,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人激动人心的。
伯蒂的结巴直到影片最后都没有完全好,他仍然会声音颤抖,仍然有些词吐不清楚。
但他一直在近乎努力地说,正是这种执着,凸显了这位国王的人格伟大。
古罗马哲学家塞捏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
结巴的伯蒂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症状不是用来战胜的,重要的是你的生活跟症状没有关系!
伯蒂就是这样的,虽然症状没有被消灭掉,但是他的生活已经跟症状没有关系了!
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社恐朋友们的终极道理,也是这些年勇哥克服社交恐惧症领悟到的最大的奥秘!

